2月4日,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“鸟巢”举办,再次惊艳世界!
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(以下简称“火箭院”),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冬奥专项工程的抓总单位,承担了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舞台、空中设施、地面显示系统等多个项目的技术保障任务。
北京长征天民高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长征天民”),是火箭院所属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的全资公司。其总承的地面舞台系统要完成冰立方、破冰而出的五环以及火炬展示、视频播放等最重要的仪式性表演,满足不同场景使用需求。
在2011年1月20日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汇报会上,中央明确提出,要突出“简约、安全、精彩”的办赛要求。地面舞台系统作为开闭幕式的核心设备,是落实办赛要求、实现导演创意的空间和载体。
让我们先来一起回顾冬奥会开幕式上的精彩瞬间吧!
精彩
与夏季奥运会繁花似锦的热烈气氛不同的是,本届冬奥会要用科技和新的观念去表达冬季带给人空灵的浪漫感。面对目前国内最大的体育场露天舞台,长征天民专项团队将复杂的舞台工程系统设备完全置于平静的“冰面”下——数十套电机与刚性链条、钢丝绳及滑轮组建的相互配合,驱动大型升降台、车台、倾斜台等活动设备,用以完成各类升降、平移、翻转等动作——使得“空灵”得以实现,用机械赋予了冷峻表面下的温暖。
在这场视觉盛宴中,相信让观众收获极致享受的片段之一,便是那如飞流直下的“银河”瞬间凝结成巨大的冰立方。
这块通体冰莹的冰立方,总重量约400吨,升降重量达180吨,升降载荷超过一般剧院大型升降台的8倍,是整个开闭幕式最大功率的驱动设备。长征天民研制团队在场地受限的情况下,通过精确控制电机驱动16条链条、16条钢丝绳组成的4套同步传动单元,让BLF的升降定位精度控制在±1mm。
当一朵朵的雪花被置于“冰面”上,即刻又悄然幻化为奥林匹克的象征冉冉升起,观众的感官穿梭于水与冰,冰与雪的邂逅而又合而为一的奇幻场景中。这行云流水般的转场,来源于地面中央升降台所采用的“先下沉、再平移、最后上升”的“小开合”方式。
长征天民的这种创新方式,能够减少大幅度动作所带来的突兀感,为艺术表演与流程仪式提供了流畅而平稳的舞台,配合整体演出塑造出宁静的唯美。
安全
安全是一切精彩表演的前提。告别“人海式演绎”(参演人数仅为2008年奥运会时的20%),利用科技使舞台更饱满是本届冬奥会开幕式的最大特点之一。这就使得舞台哪怕出现细微的差错,都将被放大凸显出来。为了确保万无一失,长征天民首次将产业项目运用航天系统工程模式进行管理和实施,这是对产业领域管理创新的重要探索。
舞台机械控制系统的设计,加入了航天系统产品研发中采用的数字化仿真软硬件设备,开展控制算法的优化设计,并全面进行半实物仿真测试试验,把冬奥项目与航天人熟悉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了创造性结合,从而在设计阶段识别并规避重大失误,提高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。
相对一般火箭飞行试验前需要进行近百项地面试验,冬奥会舞台系统则进行了近千项地面测试。通过各种分系统与综合性试验,排除一切不可靠因素,做到现场表演“零失误”。
简约
为响应“节俭办奥运”的号召,长征天民专项团队充分发挥了火箭院在航天系统工程管理模式上“降本增效”的看家本领,配合张艺谋总导演主创团队完成了20多轮创意方案的持续性调整及优化,节约成本近千万元:
降低实物投产成本——利用三维虚拟设计、演出视觉效果渲染对比等方式,进行机械设计方案论证;通过半实物仿真技术,提前识别逻辑风险,进行控制系统虚拟试验。
采取航天特有的测试覆盖措施,通过样机对舞台系统进行逐级、逐次、重复测试,找出风险点、薄弱点,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,确保设备在现场安装调试一次成功。
通过系统总体统筹,冰立方与中央舞台区控制系统共用一套总体架构设备,大幅度缩减冰立方系统配套成本。
正像火箭院党委书记李明华所讲:“导演负责精彩,我们负责安全、可靠,为艺术家提供坚实的基础,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技术保障。”不论是攀登航天科技的高峰,还是探索舞台艺术的美景,归根结底,长征天民的每一位参与者,都把成功作为最终目标。
免责声明:市场有风险,选择需谨慎!此文仅供参考,不作买卖依据。